概述
大姨妈痛一般指痛经,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、坠胀,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。
痛经的发生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或失衡有关,也可能受精神因素影响。
症状
下腹部疼痛是主要症状。疼痛多自月经来潮后开始,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,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。疼痛常呈痉挛性,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,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,持续2-3日后缓解。
可伴有恶心、呕吐、腹泻、头晕、乏力等症状,严重时面色发白、出冷汗。原发性痛经在青春期多见,常在初潮后1-2年内发病。
病因
痛经的发生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或失衡有关。前列腺素含量高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挛缩,造成子宫缺血、乏氧状态而出现痛经。增多的前列腺素进入血液循环,还可引起心血管和消化道等症状。血管加压素、内源性缩宫素等物质的增加也与痛经有关。此外,痛经还受精神、神经因素影响,疼痛的主观感受也与个体痛阈有关。
治疗
痛经可通过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缓解,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。
一般治疗应重视心理治疗,消除紧张和顾虑可缓解疼痛。足够的休息和睡眠、规律而适度的锻炼、戒烟均对缓解疼痛有一定的帮助。疼痛不能忍受时可辅以药物治疗。
药物治疗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: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的活性,减少前列腺素产生,防止过强子宫收缩和痉挛,从而减轻或消除痛经。月经来潮即开始服用药物效果佳,连服2-3日。常用的药物有布洛芬、酮洛芬、甲氯芬那酸、双氯芬酸、甲芬那酸、萘普生等。
口服避孕药:通过抑制排卵减少月经血前列腺素含量。适用于要求避孕的痛经妇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