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认为,雪,凝天地之灵气,通体透白,无暇至纯,是为煮茶的上品之水,以柴薪烧化雪水烹茶,其味更清冽,更具穿透力。
明人高濂在《扫雪烹茶玩画》一文里这样说:“茶以雪烹,味更清冽,所为半天河水是也。不受尘垢,幽人啜此,足以破寒。”
雪是至寒之物,却能破寒,这多少有些“以毒攻毒”的意思。
以雪煮茶足取吗?
据科学分析,雪水中所含酶化合物比普通水多,每天饮1—2杯雪水,可使血中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,能防治动脉硬化症。但是,这仅仅是指大气环境比较好的区域,否则,雪水煮茶,不光感觉不到清冽,还会让你无端招致不少疾患。
踏雪寻梅
雪梅
宋·卢梅坡
梅雪争春未肯降,骚人搁笔费评章。
梅须逊雪三分白,雪却输梅一段香。
《红楼梦》中有书叙到,李纨组织姐妹们以"雪"为题办起诗社,大家在芦雪庭赏雪吟诗。李纨命宝玉去栊翠庵向妙玉要一枝红梅。宝玉从命,很快折回一枝红梅。
其中言语,不用多说。李纨又命邢岫烟、李纹、宝琴分别以红、梅、花三个字各赋诗一首。一时间,芦雪庭内热闹非常。
贾母高兴,坐轿来到芦雪庭,边夸梅花开的好,边饮酒取乐,大家陪着贾母玩笑。后贾母于院中,见远处白雪之中,宝琴身披凫裘,旁边丫头抱着一瓶红梅,竟像画中的天仙一般。原来宝琴看栊翠庵红梅开得好看,非常喜爱,也去栊翠院折了几枝。
宝玉求梅是一段话儿!宝琴抱梅是一幅画儿!话与画都自栊翠庵起,红梅之艳,与栊翠庵之清,自成一绝对也。
张大千-踏雪寻梅
梅花践行了“零落成泥碾作尘,只有香如故”的执着,踏雪寻梅,也是古代文人墨客对自身高洁的一种期许吧。
把酒言欢
问刘十九
唐·白居易
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。
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
在唐代,还没有蒸馏技术,自然就没有今天流行的高度白酒。喝白酒是很晚才流行起来的风俗(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之为陋俗)。
古人喝的酒,多种多样。一般说的酒,都是粮食酿造的黄酒一类,故而唐诗中多有“玉碗盛来琥珀光”之类的描述。的确,黄酒的色泽与琥珀颇有几分神似。
冬天饮黄酒,自然要加热才好。直到今天,南方各地农村中依然常见“红泥小火炉”,冬天用它吃火锅、烫烫酒,看似平淡无奇,实则是盛唐遗风,雅韵非常啊。
生活在现代的我们,是不是也应该对朋友发出邀请:“雪之将至,不宜行程,不如暂居一宿,你我纵酒畅谈,可好?”
朋友,谢谢你从远方来。我很想你啊。
垂钓
江雪
唐·柳宗元
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踪灭。
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。
在古人眼里,渔翁是最自由的人。加上姜太公渭水钓鱼、屈原流放遇到渔父,慧能伐木奉母等等典故,渔翁和樵夫也往往和世外高人划成了等号。所以才有“白发渔樵江渚上,惯看秋月春风”这样的名句。
不过,渔翁的生活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好。唐代张志和写过一堆《渔歌子》,讲的都是渔民生活的惬意,但是其中也能看出一些端倪。有一首,讲的便是冬天:
“霅溪湾里钓鱼翁,舴艋为家西复东。江上雪,浦边风,笑着荷衣不叹穷。”
你可能会问,唐朝的渔夫为什么要去钓鱼,养鱼效率不更高吗?
其实在唐朝以前,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鲤鱼的养殖技术。但是,因为“鲤”谐音唐朝国姓“李”,所以关于鲤鱼的养殖、捕捞、食用都受到禁止。不能养鱼,只能打鱼了。用渔网,万一拉上来鲤鱼,闹不好又是犯罪,只能钓鱼……
到了宋朝,四大家鱼被驯化,养鱼才成了渔夫们的生活主业。
送行
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
唐·岑参
北风卷地白草折,胡天八月即飞雪。
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
散入珠帘湿罗幕,狐裘不暖锦衾薄。
将军角弓不得控,都护铁衣冷难着。
瀚海阑干百丈冰,愁云惨淡万里凝。
中军置酒饮归客,胡琴琵琶与羌笛。
纷纷暮雪下辕门,风掣红旗冻不翻。
轮台东门送君去,去时雪满天山路。
山回路转不见君,雪上空留马行处。
古代的送别,一般有固定的地点:走陆路的一般在长亭或者短亭里,走水路的则在渡口边。
陆上送别,长亭相送。“长亭”在中国的古典文学里已成为一个传统的送别意象,这与古代送别习俗分不开。
渡口送别,多为渭阳,南浦。“渭阳”最早出现在《诗经》。《秦风·渭阳》中写道:“我送舅氏,曰至渭阳。”
渭阳,即是渭水之南,这设置了水边送别的场景,此后,渭阳,也就成了人们送别的地方。
思乡
长相思
清·纳兰性德
山一程,水一程,身向榆关那畔行,
夜深千帐灯。
风一更,雪一更,聒碎乡心梦不成,
故园无此声。
国人历来有着一种强烈的思乡情怀。一旦远离故土,任何一种情绪的变化,世事的变迁都有可能引发中国人对故土无尽的思念。
"故土"这两个简单而朴素的汉字,蕴涵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积淀下来的民风民俗,思想情感和文学底蕴。
在官场上几进几出的陶潜,最终还是不为五斗米的束缚而脱离牵绊。他早就愤恨争权夺利的社会现实,不愿粗俗而谄媚地侍奉这污浊的官场,最终归隐于宁静的田园。
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,都会在故乡情怀中找到一个思想的依靠点。离乡越远,时月越久,思乡的情绪便越是强烈。
人们对故乡的一山一水,一草一木甚至是一捧黄土,都寄予着深厚的情怀。
湖中赏雪
湖心亭看雪
明·张岱
崇祯五年十二月,余住西湖。大雪三日,湖中人鸟声俱绝。是日更定矣,余挐一小舟,拥毳衣炉火,独往湖心亭看雪。雾凇沆砀,天与云与山与水,上下一白。湖上影子,惟长堤一痕、湖心亭一点、与余舟一芥、舟中人两三粒而已。
到亭上,有两人铺毡对坐,一童子烧酒炉正沸。见余,大喜曰: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?”拉余同饮。余强饮三大白而别。问其姓氏,是金陵人,客此。及下船,舟子喃喃曰:“莫说相公痴,更有痴似相公者!”
描绘雪景之美不仅是文人墨客的喜好,还是古今画家不容错过的表现题材。
夏圭(南宋)《雪堂客话图》,绢本,淡设色
《雪堂客话图》是夏圭传世的一幅精品佳作,为其早期作品,描绘了雪后欲融未化时的景色。
山石在运用了斧劈皴后以淡墨加染,生长在岩隙之中的两株老树,前后掩映,如双龙对舞。水岸边,有一水榭掩隐于杂树丛中,轩窗洞开,清气袭来。
屋内两人正在对坐弈棋,虽只对其圈脸、勾衣,寥寥数笔,却将人物对弈时凝神注目的神情表现出来。画面左上角留出的天空,杳渺无际,把观者引入深远渺茫、意蕴悠长的境界。
李唐(南宋)《雪窗读书图》,绢本,浅设色
李唐所作《雪窗读书图》构图新奇雄峻,是典型的边角取景。
画的左边是硕大的岩石直立而上,岩上的树木向右伸展枝叶,山岩下即是草屋,大雪已经覆盖了房顶和地面。左边突兀的岩石用的是斧劈皴,爽利劲健,笔法流畅,墨色表现的光暗过渡非常自然,加之左下角浑厚的小土山,更加稳定了画面。
小院内还有一口水井,为画作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。画中人物凭窗持卷,专心致志地读,此是“画眼”所在。
普普通通的雪,因为有了古人的精神意趣,而变得如此丰富可爱。
今人是否也该在这个下雪的日子,向自己心悦的朋友说一句: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
本文来源:太史瓷
图据网络
( 招生考试报微信号:zsksbwx )
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“招生考试报”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